傷口感染現狀
傷口感染是臨床上常見的問題,尤其是在外科手術、創傷和慢性傷口管理中。感染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疼痛和不適,還可能導致治療失敗、延長住院時間甚至危及生命。傷口感染的診斷是基于感染表現和癥狀的臨床決定,包括經典的表現如熱、痛、腫、化膿、紅斑和發熱。微生物檢查結果可提供關于傷口內所含微生物的信息,以及確認致病微生物及其敏感性。而基于致病菌的敏感性,可以選擇適宜的抗菌治療。
對于日常的割傷和擦傷,用水和抗菌藥膏進行簡單的清潔通常就可以。這有助于防止傷口不慎感染細菌,從而把發生額外腫痛的風險降到最低。但是,盡管如今大多數傷口都順利愈合,有些也發生感染。2021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從2017年到2018年,有380萬人由英國國民保健署處理了傷口,比2012年到2013年增加了71%。這包括手術傷口以及腿部潰瘍和燒傷,表明難以愈合、容易感染的傷口往往很難治療。
現代傷口感染治療的一大挑戰是抗生素的耐藥性。當細菌對原本用于殺死它們的藥物形成抵抗能力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耐藥性感染很難治療,有時甚至無法治療。許多細菌還對傷口敷料中的抗菌成分產生耐藥性。常常用于治療慢性傷口感染的含銀敷料就屬于這種情況。這類傷口往往不愈合,而且可能長達數月甚至數年都是開放性的被感染狀態。因此,及時準確地檢測傷口感染對于指導臨床精準治療和預防感染擴散至關重要。
傷口感染的診斷方法
依據《國際傷口感染協會2022實踐共識要點之傷口感染的診斷》的共識,血液學、影像學和微生物檢查可用來確認傷口感染的診斷。進行診斷性檢查的目的是:
?確認感染的全身影響
?評估是否存在骨髓炎、或深部感染
?識別任何可能的并發癥
?識別致病微生物
?選擇抗生素治療或確保經驗性抗生素治療對于耐藥微生物適用
?指導治療策略的制定
傳統的傷口感染檢測方法包括細菌培養和生化鑒定,這些方法雖然成熟,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培養方法耗時較長,通常需要幾天才能得到結果,而且某些條件下的微生物難以培養,導致漏檢或誤診。
傷口樣本的類型
?組織活檢或刮取
?傷口液體抽吸(如膿液)
?銳器清創獲得的活性組織
?傷口拭子
大部分臨床環境中,拭子培養是最常用的方法。簡單、價格低、無創。研究顯示Levine技術效果優于Z-Swab技術。但在采集樣本前,要先用惰性傷口清洗液清洗傷口和清除失活組織,采集2個拭子。第一個拭子用來進行革蘭氏染色檢查(數小時可得結果),第二個拭子用來確認致病菌種類。盡管最常用,但傷口拭子結果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準確性不可靠。革蘭氏染色可以評估微生物數量和類別,借此信息,臨床人員就可以先給予抗生素治療,因為等培養結果需要很長時間。
國際傷口感染協會2022實踐共識要點之傷口感染的診斷
CRISPR技術在傷口感染診斷中的應用
CRISPR(規律成簇的短回文重復序列)是一種在細菌和古菌中發現的天然免疫機制。科學家們已經將CRISPR系統轉化為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用于精確地添加、刪除或替換基因中的特定序列。我們前兩篇文章介紹了CRISPR技術在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診斷中的應用進展,那么在傷口感染領域中,通過設計特定的CRISPR系統,可以識別并剪切病原體特有的基因序列,且具有高特異性、快速檢測、操作簡便等特點,從而可以實現對傷口感染病原體的快速、準確檢測。
高特異性:CRISPR系統可以針對特定的病原體設計,避免交叉反應,提高檢測的準確性。
快速檢測:與傳統的培養方法相比,CRISPR檢測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大大縮短了等待時間。
操作簡便:CRISPR診斷技術不需要復雜的實驗室設備,有望實現現場快速檢測。
結語
隨著CRISPR技術的不斷進步有望在臨床上獲得廣泛應用,為傷口感染的快速診斷和治療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此外,CRISPR技術的應用還將推動個性化醫療的發展,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