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光教授分享了《我國胃癌診治現狀與MDT診療新進展》,胃癌發病率在全球高居惡性腫瘤第5位,死亡率排在第4位,而中國胃癌新發和死亡病例約占全球一半。我國胃癌診治現狀不容樂觀:發病率高、早診率低、生存率低、醫療費用高,關鍵問題在于:無篩查、診斷晚、療效差、生活質量低,臨床亟須建立內鏡早診早治流程和規范。對于符合絕對或擴大標準的EGC患者,內鏡下切除在OS方面不劣于手術治療,ESD與外科治療預后相當,ESD圍手術期療效更優,張開光教授也通過三個病例分享了ESD在早期胃癌治療中的價值。但同時也指出,內鏡作為ESD的評判指標仍具有一定局限性,臨床需要更多、更精準的診斷方式來指導治療。 胃癌已進入以外科手術為主,協同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介入治療的綜合治療時代,這是胃癌治療的長足進步。MDT在胃癌規范化診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臨床實踐中仍面臨諸多難點,張開光教授呼吁更多學者加入到MDT實踐中,進一步提高胃癌治療質量,改善患者預后。同時,張開光教授表示,目前在胃癌方面,仍缺乏特異性好的標志物,期待新型標志物的開發與應用,進一步提高胃癌的早期診斷率。 張開光教授持之以恒主持胃癌早診工作,其所在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1年“機會性篩查數量”26萬,居各省市榜首,同時在門診掛號系統建立“胃癌一站式綜合診治”模式。同時張開光教授牽頭并行多項舉措,以提高胃癌綜合診治,比如在安徽省消化病學會下成立“消化道腫瘤學組”、聯合中科大生科院建立安徽省“胃癌綜合診治115創新團隊”等,取得了一定成就。 和水祥教授在《胃癌的早期診斷》報告中指出,早期診斷是根治的前提,也是當前我國防治胃癌的關鍵。對高危人群進行門診機會性篩查是發現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日本學者研究表明,近半數早期胃癌無癥狀,甚至部分進展期胃癌亦無特征性臨床表現,主要依靠普通門診檢出。胃鏡檢查是診斷“金標準”,但因其屬侵入性檢查、費用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資源、人群接受度較低,難以用于我國胃癌的大規模篩查。 腫瘤標志物是輔助診斷的重要指標,而CEA、CA199等傳統腫標在進展期胃癌中的陽性率僅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陽性率低于10%,因此對于早期胃癌的診斷價值有限。尋找敏感性更高、特異性更強的腫瘤標志物是臨床所面臨的問題,CST4作為新型胃腸特異性腫標,靈敏度遠高于傳統腫標,有助于推動胃癌的早篩早診。 黃毅教授給我們帶來了《新型胃腸腫瘤標志物--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S(CST4)》的專題報告。黃毅教授闡述了CST4的理論與研究基礎、臨床試驗數據以及在胃腸癌中的應用,指出為真生物全球獨家研發的CST4檢測試劑盒對胃腸癌診斷的靈敏度在60%以上,特異度在82%以上,顯著優于CEA、CA199、CA724等傳統腫標,聯合檢測大幅提升診斷靈敏度,降低漏診率。同時,血清CST4含量與腫瘤分期、腫瘤直徑大小和淋巴結轉移與否均具有相關性,其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腫瘤狀態,從而反映治療效果、監控病情變化,用于胃腸癌患者的預后判斷、療效評估和復發轉移監測。 此外,黃毅教授團隊評價CST4和DR-70對早期CRC患者診斷性能的研究成果在ClinicaChimicaActa發表,該論文題為《Combination of serum CST4 and DR-70 contributes to early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揭示了CST4和DR-70聯合檢測有助于進一步提高CRC早期診斷的準確度。